全文转自空谷幽兰的博客,文章中原没有图片,是因为作者没有带相机,没能记录下现场的情景,真是让人觉得遗憾。文中的图片是画册中的,作者贴出来以飧我这个读者。
昨天,5月17日,挪威国庆日。去大使馆凑热闹了,这儿有个party,在北京的各个国家的使节都前来祝贺,人挺多。因为为庆祝国庆日在大使馆的花园里举办了个雕塑展览,我的工作是为这次展览作了本画册,所以我应该去看看。其实最主要的是我想见那个丹麦的雕塑大师:Bjion Norgaard。但是,很遗憾,没见着。没来。
之后,看了看雕塑。尝了尝挪威的鱼和美食。准备离开之时,才发现他们的大厅里悬挂着几张蒙克的作品,一饱眼福,大师啊。可惜没带相机,没能记录大师的原作。
下面是画册里的文章:
对话·2007
值此挪威国庆日,由Pickled Art Centre策划的展览“对话·2007”在Norway驻华使馆室外花园展出。参展的八位雕塑家分别来自挪威、丹麦和中国。通过展出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生存下的艺术家们的创作,我们既可以体会到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之处,又可以深入到每个艺术家的具体面貌,在不同的个人风格背后,显现着艺术的共通性,这或许是此次艺术对话的真谛。
来自挪威的艺术家Marian Heyerdahl选择了象征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她制作的女俑,没有秦俑所表现的阳刚勇猛,而是更多的流露出对战争的恐惧和内心的刚强,玛瑞安希望通过“她们”表达对和平的呼唤,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她的作品已在国内很多地方展出过。在春节期间,她的十几个等人大的作品又展出在798时态空间,在中国艺术网络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论,有人认为她的怀孕女俑士对古代军人的嘲讽。但也有很多人表达了与她本意相同的感觉:和平。Ole Lislerud善于把他的陶瓷艺术与环境与建筑结合起来,创作出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高度:3米左右。在中国景德镇瓷乡艺人们的帮助下,结合丝网印刷技术和粗狂的绘画语言:书法、文字和印痕,刻在了瓷砖的表面,然后高温烧制,构成了各种符号和隐喻。丹麦雕塑家Bjorn Norgaard同样运用了中国陶瓷烧制技术,通过作品表现了他对人生、艺术的思考,也非常朴素的呈现了北欧人沉静、忧郁的情感。


Li Gang的作品青铜雕塑为主,忠实于物质材料的自然形态,把他对艺术的沉思,充满激情的隐藏在那看似无意的物质表面之下,透析着艺术的本然。而艺术家Li Xiaofeng选用的材料是明、清青花瓷片,使这些从沉寂于地底下发掘出来的古代瓷片,载着中国的古老文化,穿过重重的时空隧道,凝聚成另外一种新的文化,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3米多高的农民工雕塑是艺术家Liang Shuo的作品,栩栩如生,真实地再现了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变革中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荆棘路》——一组搏斗、挣扎的人物形象,艺术家Shao Kang借此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对当前社会条件下人自身的发展,进行深层次的考虑。陶艺家Xia Dewu更注重中国本土的东西,古代清宫的美女形象的《兰天白云》,表现中国国旗颜色的《国色》,还有《龙的传人》都凝聚着艺术家浓浓的中国情结。他们的作品都浓缩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理想与审美趣味,在现代性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凝聚了古老的东方文化精神。


此次展览是继“对话·2002”之后的又一次中西文化的碰撞。“对话”的前提是彼此有相互交流的基础,同时又要含有彼此不同的发展和意向,只有这样,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汇合,乃至发生让人欣往的碰撞,小至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思绪,大致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交错,这都可能带来我们意外的收获和喜悦。此次挪威国庆之时,三个国家的八位艺术家,共展出了二十多件作品,都蕴含着各自的文化特质,在这里不仅给我们以视觉上的分享,更多的是领悟艺术家们的心灵创造,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于中西文化的更多想象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