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6 | 教子魔方
类别(渔网) | 评论(1) | 阅读(241) | 发表于 16:32
   杨文是一个聪明,智慧,又颇具现代理念的妈妈。她曾经在英国专攻教育学,留学归国后和丈夫一同创业,成为一名民营教育家。她的儿子夏杨四年前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今年8月,夏杨从剑桥大学本科毕业获赠硕士学位并保送博士资格。同时,他所实习的香港摩根银行已经向他发出职位邀请。在别人的眼里他是天之骄子,但在妈妈眼里,她是一个与妈妈一路走来共同成长的伙伴。
    夏杨长到十三岁的时候,由于自己的身材比较胖而感到非常自卑。他觉得自己很难看,所以经常躲在家里,不愿意与外人交流。杨文看在眼里,心里十分难受。后来在妈妈的鼓励下,夏杨参加了一个英语夏令营。由于夏杨出色的英语口语,被选为夏令营闭营仪式的男主持。仪式结束后,夏杨告诉妈妈在夏令营中他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杨文对教育孩子有独特的经验。不过她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从一个游戏说起的。夏杨小的时候喜欢玩拼插玩具,他会耐心地坐三、四个小时,把那些像小米粒一样细小的部件用小镊子粘在一起,最后粘成了一只战舰、一架飞机。可能有的家长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浪费时间,但杨文却觉得这个游戏跟写作业,甚至许多事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个机会就锻炼了他的专注力,让他一坐坐几个小时,不达目的不甘罢休。粘成了以后,他就有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成功的事情多了,将来他就有自信、有毅力去克服困难,去达到目的。有了这样的心理品质,做作业对于夏杨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和易如反掌的事。
    现在,杨文把自己的育儿经验写成了《杨文教子》一书。许多读者和朋友都从中受益。杨文:“你爱他,你就要放手。就像风筝,你放得越松,他飞得越高。”(编导:李文娟)  
字幕整理:
记者配音:
    杨文以耀眼的姿态进入我的视野。她本人是一个留学归国的民营教育家。她的儿子四年前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虽然这两点还不足以成为
    我必须关注她的理由,但三天后我收到了她寄过来的一些资料。其中的一张光盘让我对这个母亲和她的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这是1999年疯狂英语的李阳来到济南实验中学演讲的画面。李阳激情演说过后,希望把本校英语最优秀的同学弄上台来配合他示范。杨文十六岁的儿子——正在读高一的夏杨被同学推上了台。等李阳把所有同学都击败后,他终于注意到了这个一直沉默的孩子。
 
录像同期声:(录像内容全部为英文)
李阳:嗨 你好
夏杨:嗨 你好
李阳:他的发音听起来像个美国人,你来自哪儿?
夏杨:我当然来自中国
李阳:不过你的发音听起来好像是来自美国
夏杨:谢谢
 
记者配音:
夏杨的表现出乎李阳的意料
 
录像同期声:
李阳:他听起来像迈克杰克逊。你知道你在这儿干什么吗?你知道你到底在这儿干什么吗?
夏阳:让我告诉你吧!你问我在这里干什么是什么意思?
李阳:你在这里干什么?哇 你很酷嘛!这个小伙子真棒!
 
记者配音:
而后面的一幕更让在场所有的人惊叹。
 
录像同期声:
李阳:你学习英语多久了?
夏杨:我学习英语大概10年左右
李阳:哇 让美国人上来一下!这个人我对付不了,快!
美国人上台和夏杨对话。
李阳:她太惊讶了!我说他一定出过国,他说没有。
美国人:你有个美国女朋友吗?
夏杨:没有,不过我希望有!
李阳:他说你有没有美国女朋友?他说:没有,但我希望有。完了,白活了,太他妈棒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美国人说。
李阳:她说她要邀请他到美国教美国那些人学英语。
 
记者配音:
    小小年纪的夏杨所表现出的自信、幽默和机敏实在让我赞赏。而且我接到了他现在正回国休假的消息,我决定前往这个家庭探个究竟。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在我们的成长阶段还没有素质教育这个词的出现,我们因此而走过许多痛楚的弯路。而如今我们又面临着结婚生子、抚育后代,我非常期望能从这次拍摄中得到一些启示。到达的第一天,我打算先跟夏杨聊聊。我想知道他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聊天的内容很随意。
 
记者:
    一个特恶俗的问题问你。如果你妈妈和你的妻子同时掉到河里了,你只能救一个人的话,你会咋办?
夏杨:
    这个问题你听过的最好的答案是什么?没听过是吗?但是真的只能救一个吗?一定得按游戏规则办事吗?我觉得我走到现在,所谓的成功的取得一些成绩的秘诀,就是很多时候不按规矩办事。所以我决定会用我一切的能力把两个人都救上来。
 
记者配音:
    这个回答虽然在整场谈话中不算最精彩,但它却能代表夏杨和这个家庭的某种思维方式。也正如后面采访他的父母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他们一家人都有许多离经叛道的行为。
 
妈妈杨文:
    我当时在英国的时候听说我们的特区特别好,跟我老公就商量。我说我们一块儿到特区去看一看吧!当时呢说也带上夏杨。那时候正好到了期末了,去了到那儿以后吧碰到了当地的校长。我们在那里就是到处看一看。这个校长还严肃地批评了我们两个,说哪有像你们这样的家长,都到了快期末考试了还带着孩子到处跑。但是我们觉得呢,见识一下特区,有这样一个机会可能比那多一分少一分更重要一些。平时你像到节假日、星期天或者其他有时间,过去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大街小巷地去逛啊什么。很多地方也是我不知道的,看起来很平常是一种玩,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探索的精神。
 
记者配音:
    当然,他们能走出家门纵情欢乐是在学业已经完成的前提下。但就是“完成学业”这件事情,对于有些家庭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多年以后,杨文提起身边的一些朋友,她深有感触。
 
妈妈杨文: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我觉得我同学生活得很苦。她的儿子高中都没有考上,但是她确实付出了很多。她每天晚上陪着孩子写作业,都写到11点12点。在这个写作业的过程中,她一会儿骂、一会儿打、一会儿训斥,就是很不愉快。我亲眼目睹。
 
记者配音:
    家长不在身边,孩子也能自觉写作业吗?杨文有她独特的经验。不过她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从一个游戏说起的。
 
妈妈杨文:
    夏杨小的时候就喜欢玩拼插玩具。这个拼插玩具呢,是这个非常细小的部件,就像小米粒一样的。他会一坐坐三四个小时,用非常大的耐心把这个小的部件用小镊子粘在一起,最后粘成了一只战舰、一架飞机。
 
记者配音:
    这样的事情可能有的家长觉得是浪费时间,但杨文却觉得这个游戏跟写作业甚至许多事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个机会就让他这种专注力,让他一坐坐几个小时,不达目的不甘罢休。粘成了以后,他的成就感、他的自信心,成功的事情多了,将来他就是有自信、有毅力去克服困难,去达到目的,具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的人。
 
记者配音:
    有了这样的心理品质,做作业对于夏杨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和易如反掌的事。而杨文可以专心做她自己的事业。从小学的时候起,夏杨就因为许多出类拔萃的表现和出众的个性而成为了学校里的传奇人物。
 
夏杨的同学:
    就有几样比较喜欢的课他会听,很认真地听。然后其他课他都会学一些比较有用的东西。
 
    就是我跟你说个电话号码他就能记下来了。比如说67562638,他是这个假做是打手机方向键,或者是一些手上的一些动作来引导自己记忆。
 
    有个小女孩拿了一只袜子,然后里面包了一只什么样的东西。他不让我看,但她就表示送他一个礼物。他当时过年的时候,他收到很多礼物,他很受女孩子欢迎。
 
    他走路步伐特别快,非常有自己特点的走路姿势,晃着膀子走。
 
    虽然他英文很好,但是他这个英文字写得,我们说三岁小孩比他写得好。但是我们老师就跟他说,别人如果写这个字的话他不会愿意的,夏杨写这个字他非常能够理解。他说这种人就属于思维特别快,手跟不上趟的那种人。
 
记者配音:
    夏杨听起来像个另类的天才少年,但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天才其实也都是普通人。那么当年这对父母是怎么调教出一个既优秀又独一无二的夏杨的呢?有一个典型的故事,他们全家人都记忆犹新。1992年,妈妈从英国带回了一个电子秤。没想到夏杨不仅对这个东西产生了好奇,而且采取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行动。
 
夏杨:
    当时我中午的时候,他们都在睡觉。我当时自己拿了一罐……一矿泉水瓶的绿豆汤,然后拿那个小推车就推着那个秤去街边上。
 
爸爸:
    他自己摆了个摊。大概是写了一个东西,大人是多少钱,小孩是多少钱。反正也不高,一毛、两毛的。但人家……一个是那个秤呢当时很吸引人,一上去就能看出体重多少来,再一个小孩在这儿摆摊觉得挺好玩啊,第一天是不是赚了5块多钱……当时是特别多钱。
 
夏杨:
    然后爸妈都不知道,回去以后才知道,就觉得挺好玩的。
 
记者配音:
    这个行为可能在许多人看来都很荒诞,但杨文知道这只是小孩子的一种对新鲜事物最本能的猎奇心理和模仿欲望所驱使。而这种行为又是特别需要大人有心发现和刻意保护的。
 
杨文:
    我觉得判断这个孩子是正常的孩子、是健康的孩子,它的标准不是说以家长的话作为真理的标准,而是看他符合不符合他当时的心理特点。如果他符合了当时的心理特点,那么他可能就是正确的。他比方说孩子在路上走的时候,这里踢一踢,那里碰一碰,这个小洞挖一挖,那个蚂蚁去看一看……家长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顽皮?但是如果我们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它的时候呢,它就很正常,它是探究世界。
 
记者配音:
    夏杨用电子秤赚钱的行为得到了杨文的表扬。三年后,当夏杨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时,他已经急切地为自己当年的行为寻找答案了。当课堂上的知识不能满足他时,他偷偷地到图书馆借到了一些连大人都看不懂的书。一年后,夏杨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发表了一篇关于“剩余价值”的文章。他用再次赚取的100块钱的稿费请爸爸妈妈吃了一顿饭,感谢父母当年对他的鼓励和引导。八年后,当他拿到剑桥大学生物学硕士的学位后,仍然忘不了对经济的兴趣,利用暑期去香港摩根银行实习。
    1992年,杨文从英国带回了一种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是这种方法的宗旨。而身边的夏杨是她的第一个学生。
 
妈妈杨文:
    他知道这个bottle是瓶子,然后bottom是屁股。有一次,我记得在长途车上特别地枯燥,我就给他唱英语歌。“Ten green bottles hang on the wall……”是10个绿瓶子悬在墙上,1个掉下来还剩9个,9个掉下来还剩8个……这样唱。唱着唱着呢,我就把这个瓶子bottles换成bottoms。他就睁大了眼睛,然后他理解了以后就哈哈大笑。他就觉得是他想像的,十个绿屁股悬挂在墙上……
 
记者配音:
    夏杨后来让李扬叹服的英语就是这样练出来的。杨文说,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方法。我们可以自己领悟,也可以聪明地借用别人的成果。杨文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极爱读书的人。现在,她也把自己的育儿经验写成了《杨文教子》一书,许多读者和朋友都从中受益。
 
杨文的朋友:
    要用你所有的这个能够感受外界的器官来全方位地感受你所接触的事物,我觉得这一点教育就是对我启发特别大。所以我每次带着我的孩子出去的时候,都要给他讲。比方说空气,我就会问你闻闻空气里现在是什么味道?是不是有一种快乐的味道?有没有一种甜甜的味道?有没有水果气息?
 
    她说一句话对我影响也很大。“你爱他,你就要放手!就像风筝,你放得越松,他飞得越高。”也许他会像夏杨一样,成为一个世界顶级实验室的生物博士。也许呢,他会成长为一个剪花的民间艺人,这样一个能手,都是成才。
 
夏杨:
    在剑桥每年,一年一度的叫May ball,叫五月舞会。那一天晚上,大家就会穿着最好的衣服,可以喝酒,有各种各样的好的乐队来演出。不管是流行乐队,还是摇滚的,很多很多东西。然后有特别好的吃的,就跟一个游乐场一样。然后你在那儿待一晚上,有各种的表演和节目。那么很多人中间困了就会回去。到了第二天早晨呢,所有的能够支撑到第二天早晨的人,就会照一张叫幸存者照片——survivors’ photo。
 
记者配音:
    剑桥大学开掘人的天性、鼓励创新,这正符合夏杨的需要。从童年时期起,他先后对无数有趣的事情着过迷:绘画、武术、音乐、电脑、播音、写作、旅游……高中的时候,他开始对自身的身体结构和生命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爱上了生物。临近毕业时,他对生物学的求知欲已经远远超过课本所学的内容。他立志报考在生物学方面独树一帜的剑桥大学。
 
夏杨:
    当时我记得剑桥的面试问题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也是挺过瘾的。因为我平时就爱自己思考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呢,他看的也不是你的标准答案,你的知识有多少,而是你的能力,你能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到多远。所以我觉得当时几个问题还是让我印象挺深刻的。其中一个问题是:照镜子的时候为什么左和右会翻转过来,但是上下不变?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的生物进化为什么没有进化出轮子来?
 
记者配音:
   夏杨如愿以偿。他终于能与那些伟大的学者们近距离地接触,享受探索科学的乐趣。同时,他也能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做许多他喜欢的事情。
 
妈妈杨文:
    我就希望他和不同的人交往。比方说他更小的时候,我都是有意来安排的。去饭店里吃饭的时候,我是一个懒妈妈。我会坐在那里,我就是坐下来我就不动了。我会说夏杨,去叫阿姨来点菜。就去了。夏杨,去要个餐巾纸来。夏杨你再去……就让他作为一个联络者,作为一个安排者,就是让他觉得是通过一件一件小的事情,他自己的语言和别人沟通,达到了这种交际的目的。
 
记者配音:
    从很小的时候起,夏杨就是一个人缘很好的人。而他的那些朋友都羡慕夏杨有个温柔又宽容的妈妈。
 
夏杨:
    我可以带朋友来回家,可以一块儿玩,可以在家里打扑克,然后就在沙发上脱了鞋,然后喝饮料,这些都不要紧。
 
妈妈杨文:
    来一个小朋友,来更多小朋友到家里的时候,我都竭尽全力地去奉迎这些同学。就是说给他们拿好吃的,拿好喝的。就是恨不能说你们天天到我家玩,天天到我家找夏杨玩才好。我就想呢,通过这样的模拟,通过这样和小朋友不管是玩娃娃家,还是说和他们交往来锻炼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记者配音:
    在那些交往中,夏杨知道了什么叫集体,什么叫社会,什么叫友谊。而在他九岁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让他知道了什么叫做尊重。
 
妈妈杨文:
    我本人吧是从来没打过孩子。但是他爸爸呢打过他一巴掌。有一次,爸爸带着儿子到外面去玩,在自行车上。这时候有一个好像是扫垃圾的一个工人,就觉得这个孩子很好玩。正好认识,就拍了拍小夏杨的小脑袋说,爷们儿。就这样。爷们儿在我们当地呢就是……哥们儿就是同辈之间,爷们儿就是差着辈儿的这样的一种昵称,就是跟他拉近乎。但是夏杨这时候,他小脑袋瓜一转,他就说,我是你爷爷。
 
夏杨:
    当时就是小孩,说实话也就是小孩调皮,然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当时说话特别不合适。
 
妈妈杨文:
     夏杨他爸爸觉得是特别地不能容忍。他这时候,他就没法儿表达他对夏杨这种不讲礼貌……这样的一种愤慨吧,就伸手打了夏杨一巴掌。夏杨还记得,他说,哎呀我坐在后面,坐在车子后面,特别没面子。他到现在还记得。
 
隔断:
一些挫折
一段成长
以后找女朋友别人也会不喜欢你
一次不堪回首的离别
我就一直在想
这孩子为什么不回头
半边天正在播出系列节目
《寻找母亲——教子魔方》
 
记者配音:
在杨文的鼓励下,夏杨小时候画过很多画。画画不仅让孩子观察生活,也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内心。在这样的熏陶下,夏杨是个感情丰富的孩子。初中的时候,对一个女孩子特别地心仪,然后就是在纸上反复地写这个女孩子的名字。
 
妈妈杨文:
当时的时候他没告诉我吧。实际上我在旁边观察着。我好像是看他,就是内心里就好像是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吧,就相当于青年人的那种失恋一样的感觉。我也在观察他。
 
记者配音:
但是杨文觉得这对于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是太普通不过了。如果她掺和进来,反而会让事情越来越严重。所以,她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果然,很快夏杨的兴趣又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了。不过,过了一年夏杨又有了新的烦恼。那年,妈妈去了英国,把小夏杨留给姥姥照看。
 
夏杨:
然后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但是我姥姥当时心疼我,怕我妈妈不在的时候把我喂瘦了,所以就拼命让我吃有营养的东西。当时我记得早晨起来的时候要吃两包方便面,下好几个鸡蛋。然后出门的时候还要偷偷买一个打了双份鸡蛋的煎饼果子那种。
 
妈妈杨文:
回来以后呢,我一下飞机的时候一看这个孩子,哎呀!怎么成这样了?这么胖了。从那以后,只要是一吃饭的时候,我就会对夏杨说,你少吃一点吧,你看你这么胖,以后找女朋友别人也会不喜欢你。没想到我这种明示就让夏杨他小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他的自信心好像就没有了。他那一段他就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往,就不愿意见人。他走路的时候都要锅着腰。
 
记者配音:
杨文也苦恼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她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她让夏杨参加了一个暑期的英语夏令营。她觉得在那里夏杨应该会变得快乐一点。不过这次夏杨的收获超出了她的预想。
 
妈妈杨文:
在闭营式的时候,他是初三的孩子,在这里面还有高三的孩子,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面前他作为惟一的一个男主持,他就主持了这台闭营式。然后用流利的英语博得了大家这种热烈的掌声。他回来以后,他说,妈妈,你猜一猜,我这次在夏令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我猜不出来。然后他很郑重地告诉我,他说我找回了自信。
 
同期声:
这是谁啊这是?
这是你画的。
夏杨4岁啊!
是不是我画的?
这是我画的。
真的是你画的。
夏杨4岁啊!
不是你画的还是我画的呀?
有本事别整4岁的。
我真服气了。
这张画,鞋垫子,真没想到。
真没想到过这玩艺儿。
是妈妈那次无意中发现了,就给你留起来了。
这个杨校长真是个有心人。
我不是有心人。
要是我早就把它扔一边。
弄些个这玩艺儿,真是个处心积虑地把这些东西留到今天来羞辱我。
不是,我是珍藏你的记忆。
 
记者配音:
不过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在这样一个有可能被全国观众看到的节目里,长大成人的夏杨提起儿时的这几件尴尬的事情,他有点难为情。
 
夏杨:
因为就是说毕竟是你要谈起来,作为一个孩子来讲,讲起你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讲起你妈妈从小的时候把你的一些糗事都翻出来,是挺不好意思的一件事。但是其实说想一想的话,除了不好意思,更多的还有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从来就是没有意识到是精心安排的这样一个场景,原来是被暗算了。还有的时候呢,是这个……更多的我觉得是感激。
 
同期声:(英文)
俺爹在那玩呢
你准备好了吗
我不知道
 
记者配音:
由于爸爸只会德语,不会英语,所以夏杨和妈妈说英语时经常开玩笑地拿爸爸恶作剧。爸爸妈妈是夏杨最亲密和最可信赖的亲人和朋友。他们共享一切幸福,共同承受一切风雨。那年他们共同体验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离别。
 
妈妈杨文:
我本人到英国去读书的时候吧,当时正好捎着夏杨到他的学校里去。把夏杨要送到学校,然后我再坐车走。当时到夏杨的学校门口的时候,就是我要赶时间吧,我就不下车,我就在车上看着夏杨走进校门。我当时,我非常非常地希望夏杨能够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真地非常希望。我想我可能一分别就是好几年,我想我要再最后看一眼孩子。然后呢这个时候呢,夏杨他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没有回头。他就是,就径直走进校门里去了。这个背影就伴随了我整整两年。我在英国我就想,我就一直在想这个孩子为什么不回头?
 
夏杨:
我当时是不想让他们看见我一个男子汉,怎么能哭呢?怎么能这么难受呢?所以当时头也没回地就进去了。但是心里边一直特别惦记,但是后来出来的时候就发现那个,她们真地已经去车站已经走了。
 
记者配音:
离别的滋味让小小的夏杨理解了任何成功都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这个道理在若干年前,杨文也深刻地领悟。那时,她还是一个因为文革而中断了学业的纺织女工。
 
妈妈杨文:
我师傅吧他就很想培养我,他想让我接他的班。他当时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他说小杨啊,你好好干,你干好了以后我提拔你当裁缝。
 
记者配音:
杨文理解师傅的好意,但她实在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高考补习班,想艰难地捡回那荒废了的学业。在参加辅导的途中,每天都要经过一片坟地,经过一片坟场。我当时就,晚上的时候,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经过一片坟场,我当时就特别地毛骨悚然,我也很害怕。有的时候,都是风雨交加的夜晚,天上打着雷,下着瓢泼大雨,都要穿过那个坟地。但是尽管如此,我觉得我这种渴求知识,想考大学这种愿望还是非常地强烈。我就在想,我想人最大的恐惧可能就是来自于死亡,对死亡的恐惧。我想我不怕死,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没有什么鬼神。我想,我在穿过坟地的时候我就用我的手指捏着,掐着我的胳膊,然后给自己壮胆。就这样走过坟地。
 
爸爸:
看起来杨文像一个非常温柔的一个女性。带有一种这个中国妇女的有些传统的一些美德,说话低声细语,考虑别人什么的,但是内心深处非常地坚韧,做事情肯定要把它做到底。不管有多少困难,咬着牙也会去把它去完成。
 
记者配音:
如今,杨文凭借她的毅力带动丈夫辞去大学教师的公职,创办了民办学校。现在已经有学生两万多名。今年8月,夏杨从剑桥大学本科毕业,获赠硕士学位并保送博士资格。同时,他所实习的香港摩根银行已经向他发出职位邀请,他想利用这次回家度假的时间好好想想自己的将来。那一天,我们一起登上了泰山。虽然由于雾大,我们没能看到日出,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是一次快乐而圆满的行程。因为我从这个家庭中感受到的快乐和智慧,已经让我受益终生。
 
夏杨对着镜头:这是个什么东西?
妈妈对着镜头:沉默是金。
爸爸对着镜头:谁在里面看啥呀这是?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334]
日记[86]
女儿[198]
育儿[7]
良方[4]
渔网[21]
笑话[7]
短信[6]
瞎操心[3]
网络[2]